2020年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

来源: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 时间:2020-08-15

 

  8月12日,2020年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专家评审会在国家图书馆召开。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李东朗、高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副所长金以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马振犊,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臧运祜,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黄兴涛,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授宋志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力等10位专家参加了评审。

  评审会上,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主任马静首先介绍了近年来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出版情况、今年各单位申报情况,并说明评审要求,特别强调要把好意识形态关。与会专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对各级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科研院所等26家单位申报的42个项目逐一进行评审,遴选出符合要求的优秀申报项目,并积极建言献策,对文献整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为带动全国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的保护工作,向社会公众与学界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料,国家图书馆从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组织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申报,依据文献资料类型、濒危状况、珍稀程度和社会需求,有计划、分步骤、成规模地整理文献。经过数年努力,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20年6月,共立项256项,完成117项,出版图书7183册,多项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民国时期文献资料丛编”“对日战犯审判文献资料丛刊”“抗日战争文献史料丛编”“革命历史文献资料丛编”“民国时期珍稀档案、日记、手札文献”“民国时期文献目录、图录、索引”“民国时期小报系列”“‘满铁’对华调查资料丛编”八大系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科研单位、社会公众对文献的需求。

  2020年,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项目申报,在选题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好意识形态关。在具体实施上,采取单位申报、专家评审、项目资助机制。内容涵盖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今年还加强了民国时期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方向的申报立项工作。

  评审会结束后,国家图书馆将及时与各申报单位联系反馈评审结果,启动立项相关工作,继续推动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深入开展。

京ICP备05014420号 电话:(+86 10)88545426 88545360
中国国家图书馆版权所有